15年坎坷“造车”路
富士康的造车之路可以追溯到15年前。
2005年,富士康以3.7亿的价格买下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的台湾安泰电业100%股权,正式涉足电瓶线、影音传输线束、倒车雷达及智能设备等车用电子用品的制造。
2010年富士康接下了特斯拉供应链的订单,成为后者中控触摸屏、连接器和锂电池的主要供应商;并在2013年成为奔驰、宝马等豪华品牌的供应商,供应包括车载娱乐设备、汽车电动机械在内的汽车电子设备。
2014年,富士康与北汽新能源共同组建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,并在电动汽车租赁、分时租赁、电动出租车等业务上展开合作。
而在2016年放弃和谐富腾后,富士康并没有就此脱离汽车行业,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等领域。从2017年开始,富士康在汽车相关和出行领域大量投资,先后投资入股过网约车独角兽滴滴出行、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独角兽宁德时代。
2020年初,鸿海宣布计划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组建一家合资企业,在中国开发和制造电动汽车,但鸿海本身不会参与任何组装。2020年10月,富士康与裕隆共同发布“MIH EV开放平台”,同时宣布2024年将推出固态电池。
这意味着,富士康开始正式进军汽车行业。
按照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的计划,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,也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,但将在2025年-2027年间,为全球10%的电动车(约300万辆)供应零部件或提供服务。
刘扬伟称,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,他们要将台湾的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。
“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并不明朗,但是现在,智能电动汽车的前景发展已经十分广阔。对富士康来说,现在是一个进入行业的好的时机。”此前,汽车行业独立分析师张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包括互联网企业、科技企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在跨界造车,富士康造车是基于对手机市场的预判并拓展业务领域来平衡风险。”
事实上,作为全球最大,在研发、制造、供应链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,富士康此举并非心血来潮。
一直以来,尽管苹果公司的业务占据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约一半的销售额,但在全球手机及电子业务的全线下滑,以及华为、小米等国产手机的崛起等因素影响下,富士康逐渐看到了这个业务的天花板。
富士康2019年的年度财报显示,其营收的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,同比增长率仅为0.82%。2017年时,这一数字还是8%。
智能手机的增长天花板触手可及,同质化、价格战问题此起彼伏,汽车作为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设备,也成为富士康等“跨界者”寻求多元化发展、开拓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。
1月13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数据,其中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.6万辆和136.7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7.5%和10.9%,产销量创历史新高。基于此,中汽协预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80万辆,同比增长40%。
与此同时,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使用环境的不断优化,欧美各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,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增速只会越来越快。
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包括百度、苹果、富士康等在内的多方入局者。
(作者:杜巧梅,宋豆豆 编辑:林虹)
咨询热线
175051203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