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供应链体系的生死考验
此前,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球汽车“大工厂”中国上演了一场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供应链大考。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,不少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采取多种自救措施,包括改变采购地、变更运输方式、调整供应商等。例如,马自达在江苏省的一家供应商将生产任务转移至1.3万公里外的墨西哥中部瓜纳华托州,以应对中国生产的马自达3和CX-30车型外饰件的短缺。可如今,中国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,但海外疫情愈加严峻,辐射到的影响力更广泛。统计发现,全球至少已有11国“封国”,转移产能对于海外供应商来说走不通。
事实上,汽车产业链本身就很难发生大规模转移。由于供应链受到当地汽车产销规模、劳动力供给、基础设施、运输物流、投资环境等非常多的因素影响,产业链优势一旦确立很难在短时间改变。咨询公司Gartner研究供应链的高级分析师认为,在意外停工的情况下,许多汽车制造商尚未开发零部件的替代来源。目前,汽车行业中只有约11%的公司有完整的零部件备选计划。
全球咨询公司LMCAutomotive表示:“供应链中断已导致物流成本上升,情况在好转之前还会进一步恶化。”此前,LMC已将今年全球乘用车销售预估下调4%至8640万辆,这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准。如果疫情继续恶化,可能进一步影响全球约200万-300万辆汽车的产能。
鉴于全球汽车生产的不确定性,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也将面临出口受阻的情况。同时,中国仍有大量的汽车零部件、材料、装备等需要从国外进口。根据海关统计,201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额为367亿美元(约合2603亿元人民币)。可以说,国内主要汽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,早已超出了中国的范围,具备很强的国际化特点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进口零部件和出口零部件的“含金量”存在差异。“走出去”的零部件大多都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,且国外容易替代,而“输入进来”的很多零部件国内无法供应。因此,跨国零部件企业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如果一旦断供,则会对正处于恢复中的国内汽车生产带来新的冲击。
经历这次疫情,中国零部件企业也将重新审视,不再走低价值的输出,而会把产品的风险和质量也纳入考量。未来,希望中国“走出去”的步伐广度、宽度和深度再上一层,这样一来,供应链将更有韧性,再遇外部环境的“不确定性”时,将具有更多的可回旋余地。
文章来源:新华社,由色色的软件入口编辑
咨询热线
17505120369